close

從抗拒臉書,到不得不使用臉書,到最後承認臉書是有那麼點好處,「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藝術總監魏瑛娟對臉書有這麼一段曲折的心理掙扎,抗拒的理由依舊在,臉書的用處卻也不容否認,她突然覺得,這種狀況還真充滿了戲劇元素,於是,她找了6個表演工作者辦了一個以臉書為主軸的藝術節,臉書真的成了戲,而且,一做就是六齣。

這個名為「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的活動,將從6月29日起在南海藝廊演出兩周,首周是余彥芳的「島」、蔣韜的「表演。在南海藝廊」以及許哲彬的「行萬里路勝讀萬臉書」;第二周(7月9日開始)是陶維均的「我無法只是共同的朋友」、李銘宸的「歡槳年華」及簡莉穎的「Skype拉K」。

魏瑛娟的臉書帳號從2009年就開了,但她一直沒用,因為,臉書讓她覺得無所遁形,毫無隱私可言,「每個人就是把自己的一切赤裸裸地呈現在臉書上,不但朋友看得到,陌生人也看得到。」魏瑛娟說:「原本只是好朋友才會知道的事,因為臉書而鬧得眾人盡知。」

但慢慢、慢慢地,臉書越來越多人用,每個人的生活都被臉書徹底滲透,嘴裡講的都是臉書,魏瑛娟發現,抗拒臉書的她,在朋友圈中越來越孤獨,大家談臉書,她只能當個無人理會的聽眾,不得已她只好在去年開始用臉書。

使用才有體驗,她不得不承認臉書的神奇,「有個失聯的小學同學,是我朋友的朋友,透過臉書我們聯絡上了。」她說:「70歲的媽媽也透過臉書按讚,表達對女兒的支持,臉書讓我們母女關係親蜜許多。」

去年用臉書才3個月時,剛好碰到表演藝術雜誌辦了一個「紙上藝術節」,她就以臉書為主題寫了一個企畫案去參加,當時就只是好玩,並沒想到要真的拿來做戲,但有時想想,好像還挺適合把它變成戲,於是她就找了6個很優秀的表演工作者來玩「臉書」這個戲,而且找的還是不同領域的人。

討論的階段很好玩、很「臉書」,主題是臉書,討論的方式是用臉書,「6個表演者、燈光及空間設計,每個人都很忙,要聚集大家一起開會很難,所以決定用臉書線上開會。」魏瑛娟說:「我們在臉書上開了社團,大家就在上頭提意見,丟想法。」這種方式也不錯,而且24小時營業,全年無休。

對這些年輕表演者來說,臉書早就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個主題他們很熟,創意源源不斷,而且驚奇連連。

「像是舞蹈家余彥芳就設計了一段『臉書操』,用臉書的常用符號,例如「讚」、「戳」等設計動作。」余彥芳負責的表演是結合肢體劇與行動裝置的「島」,魏瑛芳說:「她用蜘蛛吐絲的概念來呈現臉書上人際關係牽來牽去、無限延伸的狀態,很有意思。」

余彥芳試圖以蜘蛛與蝴蝶為意象,以綑綁為行為,除了用舞蹈呈現外,還與創作夥伴柯德峰以線來隱喻蜘蛛絲,把演出場地南海藝廊團團綁起,形成一個大型裝置藝術。

「蔣韜的作品也很『臉書』。」魏瑛娟說:「他跟兩個音樂界的朋友要辦live演奏會,台上的是蔣韜,線上的是兩個朋友,他們在家裡透過臉書跟現場的他搭配演出。」這個作品難度頗高,因為樂手彼此聽不到對方的樂音,而傳輸過程因網路或其他問題造成的訊號遲延也要靠臨場即興反應來克服,但可以肯定的是觀眾會享受到這種無法預期性、刺激的音樂會。

你喜歡武俠嗎?許哲彬的「行萬里路勝讀萬臉書」就很武俠,「他的靈感來自於臉書旁不時會跳出的武俠遊戲廣告。」魏瑛娟說:「在他設計的武林中,『臉書』是一本武林秘笈,並有『谷歌派』及『奇摩派』競搶這本秘笈。」可以想見,在刀光劍影中,許哲彬好好地把臉書以及一些入口網站的惡形惡狀修理了一頓。

你在用臉書時,有沒有想過,如果這些在臉書上吵吵嚷嚷的朋友,真的聚在一個屋子裡會怎樣?李銘宸的「歡樂年華」就是這樣的一個構想,他要把大家找來開個派對。

「就像仲夏夜的同樂會。」魏瑛娟說:「整個小美容藝術節就都是這樣。」李銘宸要找10幾個劇場圈朋友一起上台,演一場派對給觀眾看,當然,觀眾不會只是觀眾,既然是派對,當然觀眾也要一起來,這個場子會很嗨。

當然,在嗨的同時,你也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要辦這個派對?為什麼李銘宸要費事把臉書的朋友找來聚會?臉書對我們幹了什麼好事?臉書讓我們跟朋友的交集只是個「讚」?

陶維均的「我無法只是共同朋友」,也是對臉書的一種反諷。「因為臉書,我們失去了『無知』的權利,沒有了『消失』的資格,所有的信件、所有的留言,我們理當看到、理當回覆,我們永遠在線上,隨時都要被觀看、被簇擁、被環繞,隨時都要有人接聽、有人按讚。」這是陶維均對作品的一段說明,他要在臉書上建立一個新角色、新人格、新自我,從建立帳號到刪除帳號,企圖問大家一個問題:「當我們永遠在線上後,『人』會變成什麼?」

簡莉穎對臉書的批判也毫不手軟,她的構想來自一則報導:「全世界臉書人口有9億,上線顛峰時間是晚上9點到12點。」據此她覺得,這好像大家都約好在同一時間在臉書碰面,用著化名、戴著面具,多聲部大合唱最夯的流行歌,日以繼夜、欲罷不能。

「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的購票資訊可以上兩廳院售票系統查詢。